这三个月都看了什么书?

其实电影和书应该放在一起的,但由于写完发现内容实在是太长了,所以拆分成了两篇。

这几个月看书的进度缓了一点,唉,原因众多,工作太忙占一点,废寝忘食看全职高手占了一点,看饼又占了一点……哪里还有时间?!

先是四五月份的时候看了两本Timeline推荐的酷儿故事。

Cover Image
2025 年 04 月 23 日 读过
看完。还挺喜欢后两篇的。混乱年代结束,需要爱的年代却从未也将不会。
看了一半,蛮喜欢第一部分和在熙一起的部分,最后因为结婚而分开真的太伤心了。很现代生活方式、很轻的一本酷儿故事。
Cover Image
2025 年 04 月 29 日 读过
第一篇童女之舞写得特别美丽,尤其喜欢故事里吵架的部分,看到素心对钟沅说:“我们不要在一起了,我跟你不一样,好别扭”,然后“天知道我是怎样舍不得她”。天啊。非常细腻透亮的写作,看得人心潮起伏。第二篇到一半就喜欢得不得了,“婚都离了你还要我怎么样?!”看得我一整个笑逐颜开……
以及看短评发现这竟然是九十年代初的作品,甚至比鳄鱼手记都要早。好好啊……

说到这个,其实之前在看完太空公主战斗姬之后又有了一些非常复杂的心情,我大概这辈子都不会成为特别酷的酷儿了。我的同人生活和喜欢的东西,始终充斥着五千年的性压抑和一些非常封建典型的有性恋mindset(笑)。而上半年尝试的酷儿社交,尝试的故事,似乎都不能算非常成功,我大概只能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做不够酷的酷儿ally,或者只是在酷儿不酷儿的世界里作为alien了。


然后还读了伊藤诗织的两本:

Cover Image
2025 年 05 月 07 日 读过
「 Trigger warning:性暴力提及 」 午饭时读完。感受最深的部分是“没有听信那些人说’你以后无法在新闻界立足‘真是太好了”,人生不会因此毁掉。看完身为人姐一章再看到后面父母姐妹对发布会的反应又觉得……痛苦。强奸是对人的灵魂的杀戮,那么杀戮过后的injustice也同样是。

其实黑箱读下来的感觉是写得好克制乃至“温和”,猜测极大可能性是因为是日语翻译过来的…中文版本的一些语法和用词也感觉非常日式(以及准强奸是什么东西?强奸就是强奸)。感受到了语言所带有的…压抑和病态。好悲伤。读到“what the fuck are u doing”时感到一种尖锐的穿透力
喜欢的部分是诗织写那个受害者自杀摄影作品:“if only it was this easy”


太痛了。即使通过诗织很冷静的笔调去看,看到加害者山口那副若无其事、只提工作和用“为什么不回复,工作不会给看起来没有干劲的人啊”等等可恨的话来胁迫诗织的嘴脸就好恨、反胃。好痛苦。看了30%对诗织了解了更多,完全是一个把脚步放在全世界的人,会主动学更多语言因为想拓宽自己采访范围的人,一心只想当记者而却只是因为想要工作,出来应酬,而遭遇了这样毁灭程度的暴力:“做记者是为了什么?”好痛苦。冷静的笔触不论是因为不得不解离还是因为她是记者,看了诗织在香港映后的见面会视频,想到她说她完全用作为记者的自己在思考这件事,而作为受害者的诗织呢。是看了一会儿就不得不放下的书。

其实《黑箱》大半本的阅读体验都非常痛苦和焦灼,但也有非常inspiring的细节是,诗织女士在报案后-逮捕命令前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还在寻求工作机会,甚至去了德国,还在想要工作。后面的部分也看到她得到了很好的工作机会。

一开始警察告诉她的惹了这样的高层人物以后可能无法在业内立足,这么久以来的人生就泡汤了,发布会前家人极力阻止她的话也是“世人就全都知道了”。但事实是职业生涯不会因此被毁掉,人生也不会因此而停止。而无法问罪,injustice,对人的摧毁远比“世人就全都知道了”严重得太多太多了。

Cover Image
2025 年 05 月 09 日 读过
“我的心永远不会被击碎”。延申阅读到了更多诗织对语言的思考,对家人爱的思考,看到她survival的每一天都更好,还可以大笑和喝冰啤酒和去全世界各地工作,还在做自己理想的工作,真是太好了。看到写因为狗狗临终而回家,然后爆发争吵的部分还是很伤心:“常理、世人,这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竟然是拿来否定我——活生生站在她面前的女儿的理由。我希望既然要否定我,至少该把心里的想法用语言好好说清楚。”……太悲伤了。
我可以想象到她有一万个理由不再做记者或长期不工作。但书里回顾了《黑箱》里警察那句“无法在新闻界立足,人生会泡汤”。但她站出来的理由是:“无法违背自己心知肚明的真相,去从事一份本该传达真相的工作,因为岂止是过往一切化作泡影,连此刻的自己也被彻头彻尾否定了。”何其诚实、坚韧的一个人。此前此后都仍是同一个人。

对诗织的另一个感受其实是,看一些视频和访谈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见识非常广,行动力强,去过非常多地方并且也很聪明的人(连学瑜伽都能学到有教练资格),她非常主动,野心勃勃,这一点在性侵发生以后也没有改变。就是一个认知程度、对性暴力的调查和了解程度应该可以写出比当下这个黑箱更尖锐作品的人。但是最终的呈现却有一种在掩藏自己的尖锐和聪明的气质。

不过看到后面她家人的反对,甚至直至写书的时候也再也没有和妹妹说过话,好像也可以理解……聪明,深刻,突出,在这样的社会里是多么不讨喜的特质。


五月份读了安妮·埃尔诺的《简单的激情》,以及她的《事件》。我非常喜欢后者:

Cover Image
2025 年 05 月 19 日 读过
阅读的感受很难形容,正好读完“五天以来,子宫里埋着一根探针走来走去”和寝室卫生间的部分去了椭圆机,想到这段就觉得下半身隐隐作痛。沉郁,晦暗,写得非常好,语言非常好。整个文本也如“事件”这个标题一样,近乎绝对中性。

读完这本《事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会经常想起。差不多几个月后,还在骑车的路上回味这个标题,真的是非常好。越想越觉得,埃尔诺是否觉得“事件”是事件最公正的命名,以至于四十年后,仍然决定称呼它为事件?

我猜想埃尔诺在少女时代对“事件”的认知,和她多年以后对“事件”的书写,极有可能是两条无法相交的平行线。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同一件事的命名是完全不同的,命名本身就使我困惑,事件发生的时候我还不具备形容的能力,之后我才开始学习,而学习本身又受到当下环境、教育水平、社会氛围而影响,“事件”因此有不同的名字:它是“欺负”(我认识的最早期词汇之一,同样也是电视剧里的形容),它是“恶心的事”(年轻女孩们的词汇),它是“性暴力”(再然后它变得正式了,它只是“性”的吗?),它是“trauma”(一个能迅速解释很多东西的词,它天然带有一种背景)。当它有一个名字的时候,实际上就隐含了一种视角,无知的视角,被害的视角,女人的视角。但我不觉得这些就是答案。

张女士在《永别书》里同样写过这件事。幼童明确知道“哪有什么”,伊并不清楚那是什么,是“填空未填”,是“已经发生,不该发生”——它是()。

所以,实际上事件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就已经不存在真实,因当时的视角和环境不同,事件在发生的瞬间就开始失真。而“事件”绝对中性。“事件”是它最初的命名。我每一次想到,都会在这个名字中得到一种很纯粹的公正,她公正地对待了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几乎是一种叙事权的彻底回收。每一次提起,我都想为什么要提:我需要的是同情吗?或是更好一点,我需要的是共情吗?并不是。我想我需要的是谈论这件事时,我对待事件是公正的。

埃尔诺在《事件》里的用词也极其中性。从个人心理健康和纯粹写作的角度出发,我都觉得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点。正因为事件复杂,晦暗,时间跨度极大,意义极深重,因此真实所需要的能量也非常高,唯有真实足够回应事件,只有绝对中性才能得到真实。因此也开始思考,我应该要非常谨慎地使用(甚至不再使用)创伤,trauma这一类词。本质上人经历的是事件,私人的个体经验,只有个人能去定义它是“一个什么样东西”。而中文的创伤本身就不是中性的,它极有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有指向的陷阱


这几个月读得更多的还是非虚构,今年读非虚构的数量真的是往年的数倍,可能是实在不需要前摇就能直接进入内容,利好上班微死人士。

Cover Image
2025 年 05 月 27 日 读过
不是我喜欢的那种叙事手法,“那一刻我明白了答案”、“但那是因为我尚未理解大卫故事的结局”,这类表述会让我觉得格外不可靠(大概我不相信人的故事有“答案”和“可理解”可言…)但中后段写得是好看的,没想到还是一个悬疑故事。关于优生学的转折就让人一下“果然”,开头就在疑惑这样白人男人的故事有什么需要后人一再立书作传歌颂的需要(……
Cover Image
2025 年 06 月 09 日 读过
喜欢前半本小泥屋笔记,可能停在那里会更简洁有趣,毕竟初次造访,痛苦还很生动(?)最后重返多瓦悠兰的数章则看得有点疲惫
Cover Image
2025 年 07 月 14 日 读过
「 Trigger warning:性暴力提及 」 看到书的后半非常非常悲伤,作者从莉莉的信件,他人的讲述,莉莉亚娜的诗和便条和笔记里拼凑出了一个非常非常鲜活的人生。作为读者却清晰地感受到了这样不可战胜的生命即将走向死亡。有一瞬间想到了诗织:“即使在那些最黑暗的时刻,莉莉亚娜也从未放弃过主宰自己人生的权力”,读她和朋友的关系,以更自由的方式结交新的男生,会觉得如果是我,我很可能无法做到她的一半。事实上我和她唯一的差别真的只是我遇到的不是杀人犯。
“我已经学会了耐心地等待胃液将吞下的食物一点点分解,直到形成食糜。我会有节制地打嗝。这就是进食。我就是这样决定继续寻找你的。”这种找到你实在太痛了。对内容里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当受害者试图离开施暴者时,危险指数会急剧上升,在三个月内保持极高的水平,在之后九个月里逐步下降。”以及“被熊袭击时应该怎么做?”部分。威胁笼罩着莉莉亚娜。冰之国度的仙女部分又一次想到了安妮埃尔诺的《事件》。以及,我们真的有谁曾想成为仙女吗?在周末被”小仙女“这个词攻击之后觉得,男的实在是,好可悲,真正的pathetic。
日记里大段地谈论爱,和“理应有另一种爱”,没有任何一种爱会用谋杀的形式出现。

五六月份还读了林夕写的《我所爱的香港》,由于写得实在平平所以没有任何感想,不如看这个:

Cover Image
2025 年 05 月 16 日 在读
在香港公共图书馆数码馆藏可以读到:
https://sls.hkpl.gov.hk/digital-collection/tc/contentcoverpage.html?catalogueId=9f5adff2f65e42a88f54f917e9bf9018
随便翻翻但制作得这么好,有被惊到。有关烧卖的内容有趣,各种水彩风格的食物街景也绘制得非常好看。原来烧卖可以追溯到蒙古发源…以及鱼肉烧卖在当时是因为猪肉比较贵、为了降低成本才出现吗(现在应该鱼肉的普遍比猪肉的更贵)。还有干蒸之类的名称解惑。应该算得上是烧卖全解了XD。没有读完最后的烧卖图鉴展、制作职人和选店,但店址电话号码都po出来了感觉可以下次去探一下。
但制作得真好,写得也很全面很用心!普及了一些茶楼文化和历史。我喜欢这样制作得认真的内容。

这本Things in Nature Merely Grow前面大部分篇幅其实读过了SNS上传播的翻译版本。再读仍然非常有力量,私心上会排在今年读的前五佳吧。

Cover Image
2025 年 05 月 28 日 读过
“He walked out of life as though that was the natural conclusion to the week. He walked farther than anyone did on that day,”
这种对死亡的选择与理解读完会觉得宽慰(或许,解脱)。看到人们说想自杀时会想“我死了妈妈怎么办”…我会觉得痛苦。但事实是母亲的爱不能停止人生的负累,任何爱都不行。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死的时候想“那妈妈怎么办”时就会结束死的念头。受苦始终存在,不是母亲的错亦不是我的错。恰恰是这样,因而绝不能成为这条道路上的阻拦。
那个比喻始终萦绕心头。people we love and ourselves are like two hands kept close, either barely touching or with their fingers intertwined.


关于死的思考像火一样吸引。

因为听说了将被改编所以读了《金山的成色》,最近其实还想再看看马上要上映的《无可奈何》的原作。就这样被感兴趣的电影推着读!

Cover Image
2025 年 07 月 11 日 读过
读到结尾时像看玉娇龙一跃而下。开篇就很好看,但整本读下来其实不是非常喜欢这样的行文和组织故事的方式(但短平快好读是真的)。非常喜欢关于母亲的部分,那场毁灭一切的大火,绝不回头的出逃。本在想母亲去了哪里,而到后来“嘴里的金子刚好够一张船票”,自是如此。

到了八月份我沉迷重温全职高手,一口气读了一千多章……具体什么情况就不展开说了,总之还没有读什么东西。慢慢来吧!


#Media box